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文明观,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底色与精神内核的重要维度
文|悦理轩
“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、价值观、历史观、文明观、民主观、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,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。”
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,明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。作为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,中国式现代化把中华文明的重要理念融于其特色之中。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文明观,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底色与精神内核的重要维度。
一
中华文明历史悠久,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、发展至今的文明。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华文明基础上的现代化,是赓续中华文明的现代化。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继承中发展、在坚守中创新,致力于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。这种传承观主要体现在:
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,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借鉴、继承、发展,也有力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
如从“民惟邦本”“政在养民”“天下为公”等传统价值理念,到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思想、“共同富裕”的制度设计,彰显出民本思想贯通古今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、发展依靠人民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,这更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全面超越。
如从“天人合一”的传统智慧升华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彰显出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念贯通古今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这也是对中华传统生态理念的传承与创新,体现出发展理念的跨时空延续。
中国式现代化所秉持的文明观,深刻体现了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坚守与弘扬。任何文化要立得住、行得远,要有引领力、凝聚力、塑造力、辐射力,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。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,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“两个结合”是必由之路。
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,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,弘扬革命文化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,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,持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,实现了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共生。
二
“条条大路通罗马”,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西方一条。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文明观,是一种以“文明优越论”为支撑的文明观,其路径往往伴随着殖民扩张、制度输出与价值霸权,导致“文明冲突论”蔓延。
文明是平等的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,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。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文明“和而不同、美美与共”的价值土壤,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、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,从文明观维度打破“现代化=西方化”迷思。这种包容观体现在:
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在文明平等基础上推动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,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。文明多样性不是冲突的根源,而是进步的动力。中国式现代化不将自身文明凌驾于他者之上,而是强调“尊重差异”,强调每种文明都有自主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实现路径。
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在文明共识基础上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。从人类历史进程看,不同文明相互交流、互鉴、融合始终是主流。从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到主动参与全球减贫和绿色转型,从坚持国际多边合作到倡导和平发展,中国正通过积极开展人文交流合作,促进不同文明兼容并蓄、交流互鉴。
“全球发展倡议”“全球安全倡议”“全球文明倡议”……中国提出的系列倡议,以“合作逻辑”“共赢逻辑”“共生逻辑”有力回应了“文明冲突论”“文明优越论”,以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,更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三
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文明理念的表达,更是高度注重人民福祉。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、答不答应、高不高兴,作为衡量现代化成效的标准。
从“共同富裕”的发展目标,到全过程人民民主,再到以教育公平、数字普惠为代表的现代公共政策体系,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,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简单回溯,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“民本思想”转化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。这种实践观主要体现在:
真正落实人民主体地位。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延伸,公共服务体系持续优化,中国式现代化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大任务,始终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、最现实、最急迫的利益问题。中国式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,使人民群众既是现代化的受益者,更是参与者和塑造者,展现出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与文明实践体系的深度融合,体现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观。
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追求“物”的增长,更强调“人”的全面发展,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成果不仅用于提升生产效率和社会财富总量,更注重转化为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获得,在推动“富口袋”的同时“富脑袋”。通过着眼于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,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。
文明不止于抽象理念,而是融入千家万户的现实生活。社会保障的延伸、公共服务的改善、价值共识的凝聚,把现代化真正落到人民可见、可感、可享的福祉提升之上,这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必然要求。
文明是历史的回声,也是未来的召唤。文明传承观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基础,文明包容观彰显其全球胸襟与和平愿景,文明实践观则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。正是在这三重维度的支撑下,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“西方即现代”的认知陷阱,回应了“现代化是否只有一条路可走”的世界之问。
由此可见,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,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,也让世界愈加清晰地从“中国之治”中看到“文明之道”,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。
【执笔】沈彬(作者单位:广东工业大学)
【栏目责编】李育蒙
【频道来源】南方+客户端观点频道
中国十大杠杆配资公司,360配资网,炒股配资网站拾必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