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些年看热播剧,总能发现些让人眼熟的面孔。那些演父母辈的演员,好多人成名前都因为相貌平平,在演艺圈受过不少冷遇。可他们偏不信邪,靠着扎实的演技,硬是闯出了一片天。就说倪大红吧,这位荧幕上的 "国民父亲",当年因为面瘫和眼袋问题,跑组时被拒了一次又一次,最后不还是凭着实力拿到了影帝?
今天咱要说的这位,跟倪大红有几分相似,她就是有 "国民母亲" 之称的萨日娜。这位蒙古族女演员的人生,那可真是充满了坎坷与逆袭,听着都让人觉得热血沸腾。
一、草原上的 "山丹丹":艺术世家的追梦少女
1968 年的冬天,内蒙古包头市的一个艺术家庭里,迎来了一个女娃娃。父母给她取名 "萨日娜",在蒙语里是 "山丹丹花" 的意思,既带着草原的热烈,又透着花朵的坚韧。这名字,仿佛冥冥中注定了她后来的人生。
展开剩余91%萨日娜的家庭,那可是实打实的艺术世家。母亲是当地有名的演员兼编剧,父亲更厉害,是国家级的话剧导演,斯琴高娃都曾是他手下的学生。从小在剧团大院长大的萨日娜,童年里满是舞台的光影。
那会儿剧团排戏忙,父母经常带着她泡在排练厅。别的小孩还在玩泥巴、过家家的时候,她已经能帮着演员们递水、拿道具了。有时候看到演员们在台上声情并茂地表演,她会悄悄站在侧幕条后面,模仿他们的台词和动作,学得有模有样。
有一次,剧团排演《草原英雄小姐妹》,有个小演员临时来不了,导演急得团团转。才 6 岁的萨日娜突然举起小手:"我会演!" 大家都以为她在开玩笑,可当她站到台上,一板一眼地说出台词,连眼神里的坚定都像模像样时,在场的人都惊呆了。那天的演出,她虽然只演了一小段,却赢得了满堂彩。
从那以后,当演员的种子就在她心里扎了根。她总说:"看着舞台上的灯光,我就觉得浑身都有劲儿。" 父母看她是真心喜欢,也经常教她一些表演的基本功,比如怎么发声、怎么控制情绪。可谁也没想到,多年后,父亲会成为她追梦路上最大的阻碍。
二、追梦路上的 "拦路虎":父亲的反对与现实的冷遇
16 岁那年,萨日娜郑重地跟家人宣布:"我要考艺校,将来当演员!" 话音刚落,父亲的脸就沉了下来。
"不行!" 父亲的语气斩钉截铁,"演艺圈太复杂,而且你看看你,长相也不出众,在那行混太难了。"
这句话像一根针,狠狠扎进了萨日娜的心里。她知道自己不算传统意义上的美女,脸盘圆圆的,眼睛也不算特别大,跟那些大眼睛、瓜子脸的女演员比起来,确实没什么优势。可她不甘心,自己对表演的热爱,难道还抵不过一张脸?
那段时间,父女俩闹得很僵。萨日娜饭也吃不下,觉也睡不好,可心里的倔劲儿却上来了:你越不让我去,我偏要证明给你看!
她偷偷打听了各大艺术院校的招生信息,最后把目标锁定在了上海戏剧学院。这所学校可是演艺圈的摇篮,能考上的都是千里挑一的好苗子。萨日娜知道难度大,可她豁出去了,白天在学校上课,晚上就躲在被子里看表演理论书,周末还跑到剧团跟演员们请教。
考试那天,她紧张得手心直冒汗。轮到她表演时,她选了一段蒙古族姑娘思念家乡的独白。当她用带着草原气息的嗓音念出台词,眼神里流露出的真挚情感,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考官。
放榜那天,萨日娜挤在人群里,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。她激动得跳了起来,抱着身边的同学又哭又笑。可当她把录取通知书拿给父亲看时,父亲只是淡淡地说了句:"既然你非要走这条路,就自己承担后果吧。"
1986 年,萨日娜背着行囊,第一次离开家乡,来到了上海。上戏的校园里,到处都是俊男靓女,郭冬临、高曙光这些后来的明星,当时都是她的同学。跟同学们比起来,萨日娜总觉得自己有点 "土气",可她没自卑,反而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。
每天早上天不亮,她就跑到操场练声;专业课上,她永远是提问最积极的那个;晚上同学们去看电影、逛街,她却泡在排练厅里,反复琢磨老师教的表演技巧。她知道自己外形不算出众,只能靠实力说话。
老师对她的评价很高,说她 "有灵气,能吃苦,是块当演员的料"。可毕业后,现实却给了她狠狠一击。
1990 年,萨日娜拿着简历,跑遍了上海的各大剧组。可得到的回应大多是:"小姑娘演技不错,就是长相太普通了,不太符合我们的角色。"
有一次,一个导演直言不讳地说:"你这张脸啊,看着太老实敦厚,演年轻人吧,显老;演老人吧,又不够年纪。角色定位太模糊了,不好办啊。"
这些话像刀子一样割在她心上,父亲当年的质疑也一次次在耳边响起。那段时间,她特别迷茫,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当演员。
三、六年 "啃夫族":北漂的艰辛与丈夫的守护
就在萨日娜最失意的时候,一个男人走进了她的生活,他就是潘军。潘军是萨日娜的学长,当时已经在上海的一家电视台做编导了。两人是在一次校友聚会上认识的,潘军被萨日娜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吸引,萨日娜也觉得潘军稳重可靠。
1989 年,两人顺理成章地结了婚。为了支持萨日娜的演艺梦,潘军放弃了上海的工作,跟着她一起北漂。可北漂的日子,比他们想象的还要艰难。
他们租住在北京郊区一个十几平米的小房子里,冬天没有暖气,只能靠一个小煤炉取暖。潘军在一家文化公司找到了份工作,工资不高,却要养活两个人。萨日娜呢,还是接不到戏,只能偶尔帮人配音、写点小剧本,挣点零花钱。
那段时间,同学郭冬临已经开始上春晚了,高曙光也接了好几部电视剧,可萨日娜却连个像样的角色都没有。她心里急啊,可越急越找不到机会。有时候看到招聘启事,她甚至想过放弃演员梦,去做文秘、当主持,有一次差点就答应了一家歌厅的驻唱邀请。
潘军知道她心里难受,却从来没抱怨过一句。每天下班回来,不管多累,都会给她做她爱吃的手擀面;看到她对着镜子叹气,就会安慰她说:"你的演技那么好,只是还没遇到合适的角色,总会有机会的。"
有一次,潘军的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了,劝他:"你看你累成这样,她又挣不到钱,不如让她找份稳定工作算了。" 这话被萨日娜听到了,她躲在房间里哭了一下午,觉得自己特别没用,成了丈夫的累赘。
她红着眼圈跟潘军说:"要不我还是别当演员了,找份工作帮你分担点吧。" 潘军却握住她的手说:"我娶你,不是让你跟我吃苦的,是相信你能实现梦想的。再等等,再给你一点时间。"
就这样,萨日娜当了六年的 "啃夫族"。这六年里,她虽然没接多少戏,却没放弃过学习。她看了大量的剧本和电影,研究不同演员的表演风格,还经常去剧院看话剧,一点点积累着自己的实力。她总说:"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,我不能在机会来的时候,因为自己没准备好而错过。"
四、黄土高坡上的蜕变:《牛玉琴的树》成转折点
1995 年的一天,萨日娜在一本影视杂志上看到了《牛玉琴的树》的选角信息。这部剧讲的是陕北妇女牛玉琴在沙漠里种树的故事,角色年龄跨度很大,从 15 岁一直到 50 岁。
看到这个角色,萨日娜的眼睛一下子亮了。她觉得这个角色跟自己很像,都有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。可看到拍摄地点在陕北黄土高坡,条件艰苦,她又有点犹豫 —— 她知道,这样的剧组,很多演员都不愿意去。
潘军看出了她的心思,鼓励她说:"这是个好机会,别管条件多苦,去试试吧。"
萨日娜当即给剧组寄去了简历。没过多久,她就接到了面试通知。导演看到她,先是有点犹豫,觉得她看着太年轻,不像能演好五十岁的角色。可当萨日娜即兴表演了一段牛玉琴在沙漠里种树的戏,把那种坚韧和执着演得淋漓尽致时,导演当即拍板:"就是你了!"
进组那天,萨日娜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艰苦。剧组住在简陋的帐篷里,吃的是干粮和咸菜,喝的是带着泥沙的河水。白天在沙漠里拍戏,太阳晒得皮肤疼;晚上气温骤降,冻得人直哆嗦。好多演员都打了退堂鼓,可萨日娜却一点没退缩。
为了真实还原角色,她特意住进了牛玉琴的家里,跟牛玉琴一起生活了一个多月。她跟着牛玉琴一起下地种树,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;学着纺线、织布,体验陕北妇女的日常生活;还听牛玉琴讲自己的故事,把那些感人的细节都记在本子上。
有一场戏,讲的是牛玉琴的丈夫去世,她一个人在沙漠里痛哭。拍摄那天,萨日娜想起了牛玉琴跟她说的:"他走的时候,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些树。" 她没哭出声,只是默默地坐在地上,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,眼神里充满了悲伤,却又带着一丝坚定。这场戏一条就过了,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这部剧播出后,引起了很大的反响。萨日娜饰演的牛玉琴,从青涩少女到饱经沧桑的中年妇女,每个阶段都演得惟妙惟肖。观众们都说:"这哪里是演的,分明就是牛玉琴本人啊!"
凭借这个角色,萨日娜拿到了第 16 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。站在领奖台上,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,过了好一会儿才哽咽着说:"感谢牛玉琴大姐,感谢导演给我这个机会,更感谢我丈夫,没有他,就没有今天的我。"
这次获奖,让萨日娜终于摆脱了 "长相普通" 的标签,大家开始认可她的演技。越来越多的剧组来找她拍戏,虽然大多是配角,但她都认真对待,把每个角色都演得有血有肉。
五、黑土地上的封神:《闯关东》成 "国民母亲"
2008 年,一部《闯关东》火遍了大江南北。萨日娜在剧中饰演的 "文他娘",成了无数观众心中的 "国民母亲"。这个角色温厚朴实、坚韧善良,把中国母亲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。
其实刚开始接到这个角色时,萨日娜还有点犹豫。她是蒙古族,对东北的生活不太熟悉,怕演不出那种黑土地的味道。可导演说:"我相信你的实力,你一定能演好。"
为了演好这个角色,萨日娜提前三个月就去了东北老家体验生活。她跟着村里的大妈学东北方言,每天对着镜子练习,直到说出来的话带着浓浓的大碴子味儿;她跟着大妈们腌酸菜、纳鞋底,连怎么烧火做饭都学得一丝不苟。
有一场戏,是文他娘在灶台边偷偷抹眼泪。萨日娜琢磨了很久,觉得这个眼泪不能是嚎啕大哭,而是那种心里委屈却又不想让家人担心的隐忍。拍摄时,她背对着镜头,肩膀微微耸动,眼泪滴在灶台上,发出轻轻的声响。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,却让无数观众想起了自己的母亲,看得直掉眼泪。
剧中有个场景,是文他娘带着一家人在雪地里艰难前行。拍摄那天,气温零下二十多度,萨日娜穿着单薄的棉衣,在雪地里走了一遍又一遍。她的脚冻得失去了知觉,可脸上却始终带着坚定的表情。拍完戏,她冻得说不出话来,被工作人员赶紧裹上棉被,喝了好几碗姜汤才缓过来。
《闯关东》播出后,萨日娜饰演的文他娘成了家喻户晓的角色。走在街上,总有人叫她 "文他娘",还有老太太拉着她的手说:"你演的就是我年轻时候的样子啊。" 凭借这个角色,萨日娜连续拿下了金鹰奖和飞天奖,真正实现了事业的巅峰。
六、"国民母亲" 的炼成:用真实与坚持打破外貌桎梏
从《牛玉琴的树》到《闯关东》,萨日娜一步步成为了观众心中的 "国民母亲"。之后,她又出演了《大染坊》《母亲是条河》《人世间》等多部热播剧,几乎成了 "母亲专业户"。
有人问她:"总演母亲角色,会不会觉得腻?" 萨日娜却笑着说:"每个母亲都不一样,有温柔的,有泼辣的,有心机深沉的,可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为家庭拼尽全力。我喜欢这种有力量的角色。"
在《人世间》里,她饰演的曲秀贞是个干部母亲,跟之前的角色完全不同。这个角色既有干部的威严,又有母亲的温柔。为了演好这个角色,萨日娜特意去请教了很多老干部,观察他们说话的语气、走路的姿势,甚至连怎么喝茶、怎么看文件都仔细模仿。播出后,这个角色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,大家都说:"没想到萨日娜还能演这样的角色,太惊喜了。"
萨日娜的成功,打破了演艺圈 "颜值即正义" 的偏见。她长相普通,却能用演技让观众记住每个角色;她没有惊人的美貌,却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人。她说:"演员最重要的不是长得有多好看,而是能不能把角色演活。观众看的是角色,不是演员本人。"
如今的萨日娜,已经成为了演艺圈的 "常青树"。她依然保持着对表演的热爱,每次接到新角色,都会像第一次演戏那样认真对待。她说:"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,就是演戏。能把这件事做好,我就满足了。"
七、结语:平凡外表下的不凡人生
萨日娜的故事,像一本励志书,告诉我们:人生的价值,从来不是靠外表来衡量的。那些曾经被人嘲笑的 "平凡",只要加上坚持和努力,就能变成最耀眼的光芒。
从艺术世家的追梦少女,到被父亲反对的叛逆者;从北漂六年的 "啃夫族",到黄土高坡上的蜕变;从无人问津的小演员,到万众瞩目的 "国民母亲",萨日娜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:只要有梦想,肯努力,就算走得慢一点,也一定能到达目的地。
如今的萨日娜,依然活跃在荧幕上。她的脸上有了岁月的痕迹,却更添了几分从容和淡定。每次看到她饰演的母亲角色,总能让人想起自己的母亲,想起那些平凡日子里的温暖与坚韧。
或许,这就是萨日娜最成功的地方 —— 她用自己的演技,把平凡的角色演得不凡;用自己的人生,告诉我们平凡也能创造奇迹。正如她的名字 "山丹丹花" 一样,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,却能开出最热烈、最动人的花。
发布于:江西省中国十大杠杆配资公司,360配资网,炒股配资网站拾必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