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有个新闻上了热搜。
四川遂宁的孙先生,从消防员转业到体制内工作,近日下班后兼职送外卖,日赚100多元。
“感觉像打游戏,接任务、出发、完成任务、得到奖励。”
他将这份兼职工作形容成“打游戏做任务”,不仅能放松心情,还能额外赚取一些收入。
媒体宣传他觉得很快乐,还反复强调,连快乐后面都是加的都是感叹号。
此事引发关注后,7月23日,遂宁市纪委工作人员回应媒体,“我们这边已经了解到这个事情,后续情况建议以官方通报为准”。
按照相关规定,公职人员只要提前报备单位,确保不影响本职工作,下班后或者业余时间可以从事跑滴滴、送外卖这些体力劳动,所以孙先生下班后送外卖的行为并不违规。
但这一新闻还是引发了很多争议。
没想到这看似积极的一面却刺痛了不少体制外的工作者,评论区有网友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的不满:
你有稳定的收入,可以兼职送外卖,可你多赚一百块,那些只能选择送外卖的失业人群就少赚了一百块。
我看到一个最多的质疑声音是,公职人员搞副业,是与民争利吗?
很多人搬出古话“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”,批评孙先生端着铁饭碗,还来抢普通人的活路。
这场景,让我想起了好几年前另一位“网红”干部——那位为了还债,开滴滴的副镇长。
当年,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同情他,觉得一个副镇长都得靠开网约车补贴家用,这得是多清廉、多不容易啊。
大家觉得,这恰恰说明他没搞贪腐。
几年过去,同样是公职人员干兼职,风评怎么就180度大转弯了呢?
说实话,一个公务员兼职送外卖,这事本身在我看来再正常不过。
公务员做兼职这件事已经是相关规定允许的范畴了,公职人员只要在规定范围内做兼职,那本质上也是靠着自己的劳动赚来的收入,一没偷二没抢,也没必要收到这么多的质疑和批评。
毕竟咱们一直以来的传统就是“劳动最光荣”,如果能让体制内的公务员也感受到基层劳动工作者的辛苦和不容易,那么对于各行各业来说,那些现存的不合理制度和规定,或许也能进一步推动改革和发展。
但大家争议的所谓“与民争利”,其实更像是一种情绪的投射。
当经济的蛋糕不再变大,甚至还在缩水时,任何一点存量的争夺都会被无限放大。
对于那些全职干外卖、指着这份收入养家糊口的人来说,多一个兼职的,就意味着自己可能会少几单。
这种被抢饭碗的感觉,在当下,尤其真实和刺痛。
但我们换个角度想想,什么样的公务员,会愿意下班后不休息,顶着风吹日晒去送外卖?
新闻里提了一句,他是消防员转业,不是一毕业就考公上岸的。
肯去当消防员、去当兵的,大多是普通家庭的孩子,指望着用辛苦和奉献换一个安稳的未来,而不是那种家里有矿、上班纯属体验生活的“少爷”。
再说了,除了少数财政实力雄厚的地区,很多三四线城市的体制内收入,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光鲜。
工资低,压力大,靠兼职多赚点奶粉钱,这不就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普通人吗?
把矛头对准孙先生个人,其实是找错了靶子。
真正该问的问题是:为什么送外卖、跑滴滴这种低门槛、弱保障的零工,会成为这么多人(无论是失业者,还是基层公务员)赖以生存的“救命稻草”?
这恰恰说明,那些稳定、有保障、有前景的好岗位,是不是正在变少?
当大水池的水位下降时,所有的鱼都会挤在一起,互相碰撞,互相埋怨。
但问题的根源,不在于哪条鱼多喝了一口水,而在于水池本身。
所以,这事儿最让人不舒服的,到底是什么?
我觉得是那要命的宣传。
送外卖的辛苦,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。
风里来雨里去,被算法追着跑,被投诉压得喘不过气。
结果到了媒体笔下,这一切的辛劳,被轻飘飘地美化成了“打游戏般的快乐”。
这就好比一个天天吃鲍鱼龙虾的人,偶尔尝了一口穷人家的窝窝头,然后咂咂嘴对穷人说:“哎呀,这个好啊,健康,我们平时都吃不到呢!”
他不是不知道你天天吃这个有多苦,他只是想用自己的“体验”,来定义你的“生活”,甚至堵住你抱怨的嘴,反过来指责你“心态不好”。
这种宣传,成功地把所有人都得罪了:
可能是我太敏感,这段采访内容让人挺不适的。有一种身为高贵的公职人员,将普通大众的就业困境当成游乐的感觉。
你看看这些描述“没觉得点面子,三小时能赚一百多,像打游戏一样,很开心”。
说白了,你要真想报道这件事,就学学怎么说人话吧。
新闻报道或许解决不了根本问题,但它至少可以传递真诚和善意。
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我突然灵光一闪:按照以前的做法应该是偷偷搞副业,闷声发大财啊,公职人员兼职的问题已经被摆上明面了,这是在释放什么信号呢?
中国十大杠杆配资公司,360配资网,炒股配资网站拾必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